热点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创新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何星亮;

    <正>引言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一样,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023年11期 No.9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

    张志强;

    <正>“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创性论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区分了“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并对“第二个结合”进行重点阐述,深刻凸显了“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二个结合”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根本性标志。

    2023年11期 No.95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 “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蕴

    路克利;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要论断。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这是对党的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发展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和重要理论创新。

    2023年11期 No.9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 深刻领悟“结合”要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李庚香;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定纲指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深沉的文化情怀、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一篇具有方法论意义和纲领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献。

    2023年11期 No.9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哲学

  • 中国哲学学术的当代转向

    陈立新;

    <正>每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均从其精神文化传统的奠基中获取必不可少的推动力,但根本上纷繁芜杂的时代问题的交互作用构成其最强大的现实动因,决定其具有时代特质和民族特色的发展走向。现代学术皆以建构现代性并表达现代化运动为己任。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来实施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学术的现代取向和面貌。

    2023年11期 No.95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金钱权力异化与事物化:资本关系的史前变身——《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再研究

    张一兵;

    <正>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大纲》)是他实现第二个伟大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经济学论著,也是一部内嵌着丰富方法论变革的哲学论著。在全新的经济学思想实验中,爆燃起马克思认识中的多重革命火焰。在这里,马克思进入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历史现象学,他揭示出发生在经济的社会赋型中这种特殊的商品现象背后的价值关系异化为货币的本质。然而,这还只是走向资产阶级经济负熵构式中复杂经济物相化关系场境异化的开始。马克思突然发现,

    2023年11期 No.95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论一种开放的儒学形态——贺麟先生对儒家思想的新展开

    孙向晨;

    <正>贺麟先生在西方哲学译介与研究方面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对于西方哲学理解之深、涉猎之广、用心之多在几代学人之中都非常罕见。不过,深入贺麟先生的学术著作,还会发现他在哲学上从一开始便有很大抱负,对开创自己的哲学体系亦抱有莫大的信心。笔者将之归结为一种开放的儒学形态:立足本根,融会西学,从体—用、心—理、知—行等处着手,其体系蔚为可观。

    2023年11期 No.95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唯天为大:孔子“天教”略论

    黄玉顺;

    <正>近来,儒家“超越”(transcendence)观念问题成为人文学术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儒家的超越观念,乃是由儒学创始人孔子开启的。然而对于孔子的超越观念,学界长期存在着严重的误读,认为孔子突破了“外在超越”(external transcendence),转向了“内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更有甚者,将孔子描绘成一个无神论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孔子“天”概念的专题讨论,还原孔子超越观念的真相。

    2023年11期 No.95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合道化的存在:《庄子·大宗师》中的理想生活

    朱承;

    <正>如果说哲学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庄子哲学就代表着一种“合道化”的生活方式。心身的安顿是庄子思想的主题,人应该以何种姿态存于世间?应该以什么作为存在与生活的终极性标杆?如何在生活中向终极性标杆贴近?怎样才能够算是达致逍遥自由的理想之境?《大宗师》对这些问题做了回答,在世俗的“合理”“合情”“合礼”之外,展现了“合道”的生活理想并对此进行了深入阐述。

    2023年11期 No.95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历史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古文字研究

    李春桃;张骞;徐昊;高嘉英;

    <正>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具有学习知识、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能够对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进行识别、归纳与分类。鉴于此,已有学者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汉字的识别任务中。这也提示我们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古文字形体识别是可行的。相比于偏重主观感受的学科,古文字研究更为客观,其结论具有唯一性,研究过程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人文学科中最接近自然科学。

    2023年11期 No.95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根据战线长度计算验证古代重要战役兵力数量级——以秦赵长平之战为例

    李冀;侯甬坚;

    <正>作为战国时代激烈兼并战争的直接延续,“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是由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惨烈战役所构成的。根据《战国策》《史记》等文献史料的记述,当时交战各国动辄一次出兵十万以上,甚至高达几十万兵力之巨。就战役规模而言,与春秋时代相比,竟有数量级上的剧增。在疑古思潮出现之前,秦汉以来的古代学者从未对上述兵力数字提出系统质疑。

    2023年11期 No.95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2—7世纪东北边疆人口与政局变迁

    杨军;

    <正>公元2—7世纪,既是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回归统一的时期,也是东北边疆政局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在统一与分裂的博弈中,诸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人口应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023年11期 No.95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古地图上的城市——兼谈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李孝聪;

    <正>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尚未在中国占据较大比重的时代,城市因容纳各级地方行政官署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政治统合与军事控驭上;同时,城市的设置是区域开发的结果,城市本身承担着地区物资集散和自身消费的需要,也发挥着商贸市场功能。因此,中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城市规划布局传达了国家的制度,城市景观显现了传统的礼法观念。可以说,人类历史的进程、动力和文化的载体主要是由城市文明来体现。

    2023年11期 No.9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文学

  • 古典诗歌用典论

    程羽黑;

    <正>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以往讨论用典的著作不少,多聚焦于典故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上,可说是一种“共时性”的研究。作为文学手法,古典诗歌的用典有其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狭到广、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通过“历时性”的整体考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诗歌用典的来龙去脉,洞悉其机制,观察其趋势,发掘其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诗歌用典的渊源与情境原则的确立中国诗歌用典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存在大量与金文相同或类似的句子,如“旻天疾威”“出纳王命”“日就月将”“夙夜匪懈”等,以往学者多以为金文引自《诗经》,

    2023年11期 No.95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 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的■

    王风;

    <正>一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各分卷主编基本算得人。在《建设理论集》中,胡适作为主要当事人,“导言”开首就说:“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我们至今还不能有一种整个的叙述。”而事实上,至少有关文学革命,胡适的叙事建构一直没有中断。《建设理论集》的“导言”,可以看作十多年前《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于新旧文学两面互换论述比重的新版。“导言”之后,专门作为“历史的引子”的《逼上梁山》,也可以看作《尝试集》自序的增订本。

    2023年11期 No.9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 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回响

    吴晓东;

    <正>左翼革命文学的出现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既是中国革命的助产士,也是这一历史实践的结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思潮和现象中,左翼革命文学也更有效地因应大时代以及中国革命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关于革命文学的大叙述在21世纪的今天回溯近百年前诞生的左翼和革命文学传统,借助于长时段的视野重新对革命文学的历史进行检视,也许可以带出一个关于革命文学的新的总体观照和宏观叙述,即把19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一直到1970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重新视为一个整体性图景进行历史探讨,或许可以从中发掘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连续性的问题。

    2023年11期 No.9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试论20世纪以降法国文学中的记忆诗学

    翁冰莹;

    <正>回顾20世纪以来的欧洲学术史,弗洛伊德、柏格森、哈布瓦赫、诺拉、利科、阿斯曼等诸多学术者的学术论著,为当下“记忆研究”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亦展示出一个广博的对话途径。尤其是法国史学家诺拉引领编撰的《记忆之场》的诞生标志着作为新的历史学研究方法的记忆研究引发了20世纪后半期史学界乃至整个欧美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记忆转向。若以记忆研究为视角重审法国文学史,就可发现记忆书写亦是20世纪以降法国文学的一大特征。以“记忆诗学”概念界定为前提,

    2023年11期 No.9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传播学

  • 普遍联结:回到施拉姆的预言

    杜骏飞;

    <正>我曾长久地思考互联网传播的本质。2001年,在《弥漫的传播》里,我称其为“泛传播”:互联网并不是第四媒介,而是“跨媒介、跨资源、跨应用的泛媒介”,人类所面临的媒介将是无所不包的、像空气一样充分弥漫的超级媒介,在“更广意义上是无网不容的泛网络”。“泛传播”之说颇受征引,直到近年间,仍被学者用来讨论媒体融合、媒介生态演化,乃至元宇宙传播。在关于媒介技术支配力的预见上,“气态”说比之多年以后流行的新闻传播业之“液态”说,似更具广谱性。实际上,

    2023年11期 No.95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数字共通”:理解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新假设

    吴飞;傅正科;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本文提出的“数字共通”就是基于中华文明传播的哲学思想、“同心圆”的社会治理观念、可供性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建构的用以解释数字交往的新假设。

    2023年11期 No.95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政治

  • 中国政治学的建制性概念及其知识地图

    王向民;

    <正>中国崛起、知识生产与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建制性概念的涌现,从属于范围更大、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领域参与的话语转型。以“何为中国”为题的史学与社会科学著作越来越多。在具体议题上,越来越多的论文与著作超越了“性”“感”的呼吁式写作与概念辨析,聚焦中层研究,从史料或现实经验出发,重新阐释传统中国的政治概念,发现现代中国日常话语中的观念意涵,建构中国解释的理论概念。更重要的是,这些建制性概念呈现出一种整体态势:将“中国”作为分析性概念使用,形成“何为中国”的解释性政治知识。中国政治学发生了有别于既往全盘西化的“内在转向”:中西之间转向中国,古今之间转向中国传统知识,试图从传统中国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演进。

    2023年11期 No.95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现代国家涵义的实然与应然分析

    郭忠华;

    <正>时下,“现代国家”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而且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如果对现代国家的基本涵义缺乏共识,不仅会妨碍学术研究的发展,而且将妨碍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厘清现代国家的涵义及其建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承接这一问题意识,笔者就现代国家的涵义进行钩沉辨析,期待有助于澄清对这一概念的认知。“现代国家”涵义:社会视角当前学术界根据“国家—社会”二分法,对于现代国家的界定主要沿着“社会”和“政权”两条对立线索展开:或者把现代国家看作社会选择的结果,认为国家满足了某种社会需要;或者把现代国家看作是国家政权进行暴力垄断、官僚制建构等的结果,政权似乎站在社会的对立面。

    2023年11期 No.9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从体制到话语:当代美国国家体制的双重嬗变

    张佳俊;

    <正>身处世界秩序的动荡年代,重新认识美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力图从制度和理论的双重脉络切入,探讨一种理解当代美国国家体制的新视野。19世纪末以来,西方体制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国家权力结构由议会主导和权力分立的模式,向实质上的行政主导模式转变,原本由议会或不同机构掌握的国家权力,日益向行政机构集中,权力分立的古典格局越来越难以维持;在代议制民主的形式下,真正主导政治的官僚制,却不在民主之列。特别在美国,

    2023年11期 No.95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全球化的新部落主义转向:特征、动因及影响

    刘昌明;赵敏;

    <正>20世纪后期兴起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不但加速了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等要素的跨国性、全球性流动,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着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格局演进。但是,全球化并不总是单向线性地发展,从其诞生以来,全球化就是一个包含集中化与分散化两种对立趋势的矛盾统一体。当前,全球化就处于这样一种分化、裂解的低谷态势。本文以源自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新部落主义和部落化等概念范畴作为描述当前全球化特征与发展态势的一个视角。

    2023年11期 No.9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国家安全的总体性能力:现实逻辑与分析框架

    彭勃;杜力;

    <正>随着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威胁也逐渐呈现跨界特征。这意味着国家治理应当具有复杂自适应能力,在常态与非常态之间进行灵活调适,以总体性能力实现安全问题的整体性治理;要求国家治理重新审视国家能力,以增强治理韧性和政治统治的稳健性。国家能力:理论演变及其局限自“找回国家学派”将国家自主性、国家建构和发展型国家等分析性概念应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家能力愈来愈成为理解各国治理效能差异的重要理论维度。以蒂利为代表的早期国家学派观点认为,在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安全主要体现为国家间竞争引起的军事安全和主权危机,

    2023年11期 No.9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经济

  • 数字经济全球化:技术竞争、规则博弈与中国选择

    史丹;聂新伟;齐飞;

    <正>问题的提出历史地看,重大技术革命总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每一次全球化浪潮都是由技术变革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变革而引发的。进入21世纪以来,在计算、通信和信息处理领域三股强大技术力量的融合发展作用下,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速崛起,驱动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变革。数字技术的使用极大减少了贸易成本和时间,使得新的贸易产品不断涌现,同时也在改变贸易方式和贸易规模。然而,现实网络空间也引发了数字鸿沟、网络犯罪、隐私泄露和国家安全等问题挑战。基于此,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要求,

    2023年11期 No.95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以高水平分工和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资源配置效率

    江小涓;孟丽君;魏必;

    <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奋斗过程,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支撑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这为我们谋划现代化建设阶段的高水平开放战略思路提供了根本指引和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出口增长、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国内产业成长两个发展阶段。从学术理论视角出发,

    2023年11期 No.9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内生的制度运行和变迁——博弈论的分析视角

    林婉琳;

    <正>制度:规则还是均衡?在制度经济学产生初期,“制度”一般被简单等同于规则,甚至是更狭义的法律。将制度视为规则,以诺斯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在他1990年出版的代表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他将制度界定为“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亦即,是“人为设计的、塑造人类互动关系的约束”。将制度视为构建人们(包括作为代理人的政府官员)策略互动的激励结构和博弈规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选择的视角来探讨制度在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和表现。

    2023年11期 No.95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与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

    李小林;董礼媛;司登奎;

    <正>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发挥了独特且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非预期冲击的过程中,其对于地区投资、就业和经济恢复增长更是起到了积极显著的调控效果。然而,在财政支出责任下移、地方经济标尺竞争和官员晋升压力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出现了超常规和低效率膨胀,由此引致并集聚的风险对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底先后部署了一系列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改革举措。自此,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步入新时期,应对政府债务风险的方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市场化。

    2023年11期 No.95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社会

  • 制度化的政商关系何以形成?——基于M市的历史性分析

    叶志鹏;李朔严;

    <正>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M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得到广泛关注。依据多个颇具影响力的营商环境评估报告,M市常年位居大陆县市营商环境榜首。M市政府更倾向于采取普惠式政策来解决企业经营问题,在政商互动中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且善于运用制度规则来规范政商互动。因此,分析M市制度化政商关系的形成路径能够为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中国政商关系的形态及其发展(一)庇护主义政商关系的根源及其特点长久以来,学术界倾向于认为中国的政商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的庇护主义形态,即政企之间主要基于私人关系进行利益交换。

    2023年11期 No.95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协商议事: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生成路径及行动逻辑

    杨磊;刘建平;

    <正>问题提出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实践之需,遵循着明显的问题导向和实践逻辑,就是为了解决基层治理面临的诸多问题,优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效能,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着“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困境,由于治理过程的行政依赖和缺乏内生动力,基层治理只能依靠行政力量来保持运转,这种“集中力量办小事”的逻辑虽然体现了“兜底治理”的优点,却也面临着难以实现可持续治理的问题。解决“行政有效、治理无效”难题必须弥合行政嵌入和基层自治之间的张力,实现纵向秩序与横向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结。因此,

    2023年11期 No.95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俞祖成;丁柯尹;

    <正>在上海长达两个月的史无前例的全域静态管理期间,上海社区场域异军突起的居民互助力量和居民志愿者力量,促使不少市民开始关注“何为社区”“何为居委会”“何为居民自治”等平日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的问题。由此,引发我们对一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到底何为社区?一般而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一个特定的地点”“共同的关系”以及“社会互动”。我们可以发现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市民对邻里温情的感慨以及对居委会和居民自治的关切,

    2023年11期 No.95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分类治理:中国社区双重属性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郭圣莉;唐秀玲;王宁;

    <正>问题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双重目标是提升社区行政与自治能力,实践中的社区治理却呈现出“行政化单兵突进”局面。学术界对此持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国家中心视角,这一视角将自治建设不足归因于强国家—弱社会模式下的“行政侵占自治”。二是社会中心视角,持此观点的学者将社区建设视为社会共同体的实现过程,认为行政化社区建设造成了居委会的角色迷失与功能冲突,社会公共性发育不足是导致自治不畅的重要原因。三是国家与社会互动论下的自治机制分析,此观点强调社区自治不足的根源是社区治理中的行政管理与自治机制未实现有效衔接。前述观点实质上都将强国家—弱社会视为社区自治运行不畅的根源,认为“去行政化”与加强社会自治能力是破解自治不畅的关键所在。然而,

    2023年11期 No.95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家与社会治理:价值、方法、对象和主体

    肖瑛;郭琦;符佳佳;王东晖;

    <正>家在人类文明中被置于突出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他社会组织特别是国家不得不处理与家的关系,它们都要同家抢夺个人的忠诚。虽然不同文明对于家的性质、边界及其同国之关系都有着一般性的界定,但家作为问题还是会日新月异地生产和再生产。由此可以说,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治家,或者说,社会治理不借道家就难以顺利推展。从形式上看,家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作为对象/工具、主体、价值源泉以及方法四种,长期以来,社会治理研究者主要关注前两种角色,特别是第一种角色,

    2023年11期 No.95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法学

  • 自治、国家强制与软法——软法的形式和边界再探

    沈岿;

    <正>引言:厘定软法边界标准及问题软法学者曾经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软法的意涵、疆域、边界等相关问题。其中,罗豪才、宋功德在其经典著作《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中,对软法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软法规范,指的是那些不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规范(内涵),它们由部分国家法规范与全部社会法规范共同构成(外延)。”与该定义相契合,他们指出软法的三种基本形态:国家法中的柔性规范、政治组织创制的自律规范和社会共同体创制的自治性规范。在此理论图式中,行政裁量基准、公共政策、城乡社区的自我规制、乡规民约、社团章程、标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党内规范性文件(以下统一简称“党内法规”),以及互联网业界自我治理规范等,皆可归入软法范围。

    2023年11期 No.95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刑法学研究的主体性呼唤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刘仁文;

    <正>强化中国刑法学研究的主体性日趋共识6年前,笔者发表在《法制日报》(2020年8月1日起更名为《法治日报》)的一篇名为《再返弗莱堡》、谈中国刑法学者应有自己主体意识的学术随笔,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大家对文中提出的中国刑法学者应有自己的主体意识的观点展开激烈讨论。除了《法制日报》《上海法治报》等相继刊发讨论文章,不少学者也在相关论文中就此文提出的观点表达了或肯定或商榷甚至否定的意见。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被批评者的大度,有利于学术批评的展开”,因而笔者乐见其成。

    2023年11期 No.95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论网络暴力的实质与刑法适用规则的完善

    石经海;

    <正>为了有效打击和遏制网络暴力行为,我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早自2009年就不断修订相应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没有有效打击网络暴力现象,未有效遏制其猖獗发展的趋势。为此,2023年6月“两高一部”联合推出《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可研究表明,《征求意见稿》中关于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寻衅滋事罪的法律适用规则,并没有对接“网络暴力”的独有特征,需要完善。

    2023年11期 No.95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 数字经济立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模式

    刘小妹;

    <正>数字经济在市场规模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衍生了数据安全、数据权利、数据交易、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立法滞后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亟须加快数字经济立法,建构完备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体系。数字经济立法如何在尊重和回应数字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的建构和引领作用?如何平衡多元主体的多种权利,构建数据权利位阶和权利体系?如何在现有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中,科学确立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关系?如何平衡好促进发展与监管规范的双重价值,

    2023年11期 No.95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的双重义务模式

    陈贻健;

    <正>《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以下简称“NDCs”)是当前国际气候变化法的核心概念。相较于《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缔约方确立的强制量化减排义务而言,《巴黎协定》并未对NDCs的法律性质作出明确界定,更未将其总体上设定为一项缔约方义务,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规范方式,即围绕与NDCs有关的部分事项尤其是程序事项为缔约方设置了相关义务,并通过《巴黎协定》下的条约规范细化以程序内容为主的相关义务,同时将以实体内容为主的相关义务的设定主要交由缔约方自主决定。上述相关义务在来源、内容、性质和约束力等方面均呈现出分化特征,体现了《巴黎协定》缔约方会议作为整体机制与各缔约方之间在权力分配上不同于京都模式的新形态。本文将这种新的权力分配和义务设定模式概括为NDCs的双重义务模式。

    2023年11期 No.95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