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岿;
<正>引言:厘定软法边界标准及问题软法学者曾经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软法的意涵、疆域、边界等相关问题。其中,罗豪才、宋功德在其经典著作《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中,对软法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软法规范,指的是那些不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规范(内涵),它们由部分国家法规范与全部社会法规范共同构成(外延)。”与该定义相契合,他们指出软法的三种基本形态:国家法中的柔性规范、政治组织创制的自律规范和社会共同体创制的自治性规范。在此理论图式中,行政裁量基准、公共政策、城乡社区的自我规制、乡规民约、社团章程、标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党内规范性文件(以下统一简称“党内法规”),以及互联网业界自我治理规范等,皆可归入软法范围。
2023年11期 No.95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刘仁文;
<正>强化中国刑法学研究的主体性日趋共识6年前,笔者发表在《法制日报》(2020年8月1日起更名为《法治日报》)的一篇名为《再返弗莱堡》、谈中国刑法学者应有自己主体意识的学术随笔,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大家对文中提出的中国刑法学者应有自己的主体意识的观点展开激烈讨论。除了《法制日报》《上海法治报》等相继刊发讨论文章,不少学者也在相关论文中就此文提出的观点表达了或肯定或商榷甚至否定的意见。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被批评者的大度,有利于学术批评的展开”,因而笔者乐见其成。
2023年11期 No.95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石经海;
<正>为了有效打击和遏制网络暴力行为,我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早自2009年就不断修订相应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没有有效打击网络暴力现象,未有效遏制其猖獗发展的趋势。为此,2023年6月“两高一部”联合推出《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可研究表明,《征求意见稿》中关于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寻衅滋事罪的法律适用规则,并没有对接“网络暴力”的独有特征,需要完善。
2023年11期 No.95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 刘小妹;
<正>数字经济在市场规模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衍生了数据安全、数据权利、数据交易、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立法滞后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亟须加快数字经济立法,建构完备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体系。数字经济立法如何在尊重和回应数字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的建构和引领作用?如何平衡多元主体的多种权利,构建数据权利位阶和权利体系?如何在现有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中,科学确立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关系?如何平衡好促进发展与监管规范的双重价值,
2023年11期 No.95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陈贻健;
<正>《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以下简称“NDCs”)是当前国际气候变化法的核心概念。相较于《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缔约方确立的强制量化减排义务而言,《巴黎协定》并未对NDCs的法律性质作出明确界定,更未将其总体上设定为一项缔约方义务,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规范方式,即围绕与NDCs有关的部分事项尤其是程序事项为缔约方设置了相关义务,并通过《巴黎协定》下的条约规范细化以程序内容为主的相关义务,同时将以实体内容为主的相关义务的设定主要交由缔约方自主决定。上述相关义务在来源、内容、性质和约束力等方面均呈现出分化特征,体现了《巴黎协定》缔约方会议作为整体机制与各缔约方之间在权力分配上不同于京都模式的新形态。本文将这种新的权力分配和义务设定模式概括为NDCs的双重义务模式。
2023年11期 No.95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