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公民素质——提高公众社会科学素质刻不容缓

    <正>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就用辛辣的笔法揭示了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时至今日,在现代化进程中,相当一部分中国公民的素质依然堪忧,诸如官场腐败层出不穷,商场上诚信丧失,在日常生活中,不遵守公共秩序,违反社会公德,缺乏责任意识等。这些现象虽然与制度缺失有关,却也深刻地反映出公民素质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2004年4月,浙江省社联公布了浙江省公众人文社科素养及需求调查报告,

    2004年10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浙江:公众社科素养堪忧

    李军

    <正>2003年浙江首次公众人文社科素养及需求调查,是由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文化研究所组成专门调查组具体实施,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根本原则,旨在客观准确地认识浙江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状况,全面了解浙江省公众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需求。此次调查显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浙江公众人文社科素养达标率仅为7.5%。

    2004年10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河北:城市公众社科素养不容乐观

    河北省社联课题组

    <正>2000年,河北省社联在该省范围内开展了河北省城市公众社会科学调查研究,对公众社科素养的界定和测评进行了探索。这是我国对社会科学在城市公众中的普及程度所进行的首次调查,关于这次调查的内容,河北省社联专门汇集成《河北省城市公众社会科学素养研究》一书,具体介绍了他们的调查方法,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深入思考。这次调查的指标体系是依据河北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参照中国科普研究所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设置,同时考虑社会科学自身的特

    2004年10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社科普及需全社会合力推动——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处何畏副处长

    肖红 ,张爱华

    <正>上海社科普及“三步走”社会观察: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今年春天,党中央以三号文件的形式再次强调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在文件中指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上海社联科普处作为上海社会科学普及的具体职能部门,近年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何畏:上海社联是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工作任

    2004年10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在自然科学面前,社会科学为何黯然失色?

    冯峰

    在自然科学的灿烂光辉下,社会科学在公众心目中黯然失色了。其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种知识、两种体系,社会科学对社会进步具有隐性而重大的作用,一味地用自然科学的“量化”、“可操作性”标准来度量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社会的“异化”和畸形。

    2004年10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消化“西学”要用多少年?

    李宗克

    19世纪末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西方学术语言和思维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社科普及从这一层面讲,也是一个对西学消化吸收和传播的过程。然而异域文化要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达到“普及”,必然要面临许多问题,其中语言障碍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道路上的绊脚石。

    2004年10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人文社会科学在西方社会

    陆晓文 ,吕乐

    随着自然科学“双刃剑”效应的日益凸现和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越加提高,从政策导向、法规保障、经费资助、教育革新等方面加强了对社会科学的扶持。

    2004年10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中国经济和社会还需协调发展——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GDP排名变化的动态考察

    吴雪明

    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在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投入确实存在不足现象。这表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在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通过社会政策的实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2004年10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上海新型产业体系应如何构建?

    马蕾

    <正>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过程,而伴随着这种总量的扩张,经济系统内部的产业构成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并由此使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说到底,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阶段性的特征。在不同的系统或阶段里,经济增长赖以支撑的产业基础也在不断经历着变化。因此,促进产业转型,建设与特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新型产业体系,对于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4年10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沿用“我国有56个民族”的提法有待商榷

    汪堂家

    <正>“我国有56个民族”,这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它不但进入了中小学的教科书,而且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国际文化交流场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一提法似乎没有引起什么争议,以致许多研究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们都不假思索地加以接受。然而,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不够准确和不够严肃的提法,是否应该继续沿用这一提法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商榷。其理由是:首先,这一提法并没有准确反映我国民族的真实数目。根据民族学的一般理论,对民族的定义不仅取决于共同的

    2004年10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民营企业“失败基因”探究

    唐蓓蕾

    <正>作为课题,近些年笔者与同仁对一些民营企业进行了比较长期的深入调查、观察和跟踪研究。它们规模不等,发展历程各异,我们了解了它们的创业和成长,也目睹了它们几乎非常相似的衰败过程。在这些衰败企业的经营者身上存在着共同的弱点:他们无法摆脱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为了本人或家族的利益不惜破坏企业基本的管理原则;他们普遍缺乏道德感和基本的诚信,对市场规则十分漠然;他们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几乎从不将法律和市场的原则放在眼里;他们只相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感觉和已取得的成功经验,置市场和环境变化于不顾。这些共同的弱点就构成了潜伏

    2004年10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

    傅钧文

    <正>200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大幅度上升,达到60.8%,增幅也达到了6%,均创历史纪录,从而引起国内外的关注。2004年,这一数字仍在继续攀升,上半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就已达到73.7%。外贸依存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指标,一般指一国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它有不合理之处,但却被经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事物总是两方面

    2004年10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能源博弈:中日东海之争的核心

    周宇宏 ,孙士和

    <正>最近一段时期,从中国民间保钓活动到亚洲杯足球决赛,中日之间摩擦不断,特别是日本不顾中方的严厉警告,在东中国海展开地质调查后,中日在东海的紧张气氛再度升温。争执的起因:日本擅自划定中间线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而成的半封闭海域,其大陆架位于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近年来,我国对东海进行了勘探,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

    2004年10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韩国处在十字路口

    陈池

    <正>8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计划把部署在西欧和亚洲的美军进行重新部署,“使他们能对未来威胁迅速作出反应。”这是冷战后美国作出的最大规模军事调整之一。而早在一年多以前,美国就开始与韩国具体讨论了调整驻韩美军部署,并达成部分协议。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美国这次对驻韩美军的军事部署调整,韩国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美国亦步亦趋,“唯美是从”,开始有了自己的“保留”态度。而究其原因,则是国际形势和韩国自身实力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旧同盟与新形势不协调《韩美共同防御条约》签字、生效至

    2004年10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 中国因素:为韩国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刘蕊 ,汪洪涛

    <正>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其国内促发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高度化的要求。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取得长久实效,由于经济的结构性因素以及经济周期因素的共同作用,2003年韩国经济出现了急剧性萎缩。如何使韩国经济走出困境,目前韩国朝野间的争议非常多。探究韩国经济面临难题的原因,一致的结论是,工会问题,集体利己主义问题、高工资问题和非开放性等问题形成了结构性问题的根源;而不良贷款增多,信用卡恶性透支现象

    2004年10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

    顾铮

    1940年,美国摄影家多罗茜娅·兰格(1895-1965)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会场景。它映照现在,为将来保留文献。它的焦点所在是人与人类的关系。它记录人在工作中、在战争中、在游戏中的举止,或他周围一天24小时的活动,季节的循环,或一个生命的长度。它描绘人的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交俱乐部、工会。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外表,而且追求揭示它们运转于其中、吸收生命、保持忠诚.以及影响人类行为的样式。”这是一个伟大的20世纪摄影家对于纪实摄影所下的定义。兰格所要求的纪实摄影是能够通过全方位地记录人类的一切活动来达到让人类理解自己与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的目的的。

    2004年10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记录中国——照片中的城市化运动

    顾铮

    《记录中国:当代摄影与社会变动》纪实摄影展是由上海摄影家顾铮组织的,包括7个中国摄影家的作品,于2004年1月至3月在美国贝茨学院美术馆展出,2004年6月移至纽约。在纽约展出时还加上了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拍摄的旧中国照片,通过新旧中国的影像对比,凸现了中国在20世纪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整个展览的名字也改为《中国掠影——1917-2002浮生纪实》。

    2004年10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 “女神文明”的复兴

    叶舒宪

    <正>20世纪是神话学大发展的世纪,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女性主义神话学的全面崛起,并引起整个知识界的震动和争论。以女性主义观点和考古学新材料为双重契机的女神再发现运动,构成了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一个重要表现领域。神话文本的繁荣女性主义作为一场文化思想运动,它的重大启蒙意义就在于揭示出一个过去被忽略的真相:世界上已知的几乎所有文明都是父权制的。毫无例外的是,所有的父权制文明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

    2004年10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 波萨诺瓦风潮:情调的配乐

    世中

    <正>气定神闲的面孔,知足常乐的姿态,飘忽跳跃的身影,一阵波萨诺瓦(BossaNova)的微风正缓缓飘过你身边——如同所有的时尚符号一样,波萨诺瓦一直是那些追逐情调的人们拥护的对象,就像时装里的圣洛朗和阿玛尼,电影中的法国新浪潮。它的品牌效应由来已久,而且生而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雅皮风范。如此故弄玄虚的叙述其实全是扯淡!波萨诺瓦不过是一种音乐,一种轻松温和的音乐,节奏跳跃、曲调婉转、意境平和的音乐,一种越来越被很多人聆听和喜爱的音乐,一种在咖啡厅和酒吧

    2004年10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关于“监控学”

    殷国明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就会有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也必然要求科学和教育与时俱进,建立能够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的新学科和新理论。所谓“监控学”(SupervisionandControl)就是当今社会急需建立和建设的新学科和新理论。这是因为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以及社会运转可能集中的巨大能量,已经到了不能不加以控制、监督的阶段。例如,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和利益,但同时本身

    2004年10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和左翼学者共进晚餐

    葛红兵

    <正>左翼学者J来接我吃饭,我在楼下等了足足半个小时他才出现,这倒不要紧,老实说,巴黎的地面交通常常拥堵,如果你自己开车赴约迟到,恐怕大家都可以原谅,我也原谅他。但因为在街上站着等了半个小时,我又没有手机,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问题耽搁了,抑或是出了什么事情不能来了,所以还是非常焦急。等J最终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是大吃了一惊,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迟到了:他开的是宝马车,要知道宝马是车里的资产阶级,不能在街上和无产阶级小排量车碰擦。

    2004年10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文化相对主义如何面对女性的现实处境?——兼谈《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的问题

    王艳峰

    <正>仅承认女性气质有多样性是不够的著名的文化相对主义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人类学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为我们描述了具有不同的两性气质并且与现代文明民族迥然不同的三个原始部落:阿拉佩什人的性格都像西方文化对女性期待的那样是温柔母性的,在性生活上都是被动的;蒙杜古马人的丈夫和妻子都性情暴烈,在性

    2004年10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埋首解经”:源于现实关怀——评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说”

    汪舒明

    <正>与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政治舞台上强大的新保守主义势力交相辉映,美国学术界保守派谱系中也存在一个(几乎是保守阵营中唯一一个)强大的施特劳斯学派。可以认为,活跃于政治前台的那个新保守派的小群体,正是以这个更大的学术流派为其主要学术背景的。不过,这一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列奥·施特劳斯生前埋首解经,发掘古典哲学,几乎从不参与当代美国政治活动,也从未写过关于美国政治的文章;而且,他在1973年即已去世。但是,自80年代后期以来,他的政治哲学尤其对古典自然权利论的重新发掘和回归,对当代美国保守主义运动起了振聋发聩的

    2004年10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平衡于学者与社会人之间——访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

    肖红 ,张爱华

    <正>初识社会学社会观察:李教授,您好。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专家,您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您是不是很早就对社会学产生了兴趣?李友梅:社会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曲折,从1952年院系调整被取消到1979年重新恢复,停顿了二十多年的活动。我进入社会学领域是在80年代初自己作的选择。1973年底我直接从中学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4年后毕业留校在党委组织部从事党务工作。但我觉得我年纪还轻,因此很想有机会再继续学习。1979年,中国开始恢复社会学学科的重建,复旦大学分校是当年在全国第一个建立社会学系的学校,参与建系

    2004年10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社科界·经典作家

    <正>露丝·本尼迪克特(1887-1948年),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大学时期学习的是文学,中年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在人类学家博厄斯教授指导下,于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27年完成名著《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在其代表作《文化模式》中,详细地阐述了重要概念文化模式,并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包含多个“模式”,或是由多个“模式”构成综合的有

    2004年10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世界经济前景点评

    柴非

    <正>市场低估了美国利率升高的影响美联储决定小幅提升利率后,新增工作数量随之减少,而且减少的程度比市场预期的更糟糕。从市场角度看,现在执行政策紧缩不是适当时机。市场参与者在一个反应越来越迟缓的经济中分散地进行各自的活动,而不是关注于联邦政府的行动。今后几年美国经济政策可能一直呈紧缩趋势,但这一趋势还没有充分地在市场价格上体现出来。从最近这次紧缩分析,这一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市场的焦点只集中在每月的就业数量和公债收益的下降

    2004年10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 印度人口将在30年内超中国

    董莉珍 ,Maseeh Rahman

    <正>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结果得出的初步数据是10.29亿,在此之前的10年中,印度人口足足增长了1.8亿,这一数量要比目前世界第五人口大国巴西的总人口数还要多。据有关人员称,估计到2035年,印度总人口将飙升至14.6亿,超过目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最近6年,印度儿童的性别比率差异日益悬殊,女婴与男婴的比率从1991年的945‰下降到927‰。尽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诸如废除出生前性别测试的条令,

    2004年10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少女母亲:作为一项公众话题和个体关注

    王磊 ,Frank F.Fursenberg

    <正>我对少女母亲的长期跟踪研究始于1965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政策制定者、政客和公众头脑中对少女母亲的既有印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较早的生育确实影响了这些年轻母亲的生活,但在美国,剥开表层,问题的核心却直指美国的政治文化,人们并不着力去解决与未婚先孕所并存的贫穷、性行为等问题,而迫切关注的是由这些少女母亲将带来的威胁。我着手从事的题为Baltimore研究开始以医院为切入点,对纳入研究范围的400名妇女在怀孕、及产后第一年、第三

    2004年10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环境社会学发展视角分析:生态、经济与社会

    吕涛

    <正>诗人温德尔·贝里(WendellBerry)曾经指出:“人类生态问题的答案将在经济学中找到,经济问题的答案将在人类文化、社会结构和特质中找到。”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恰恰就体现在与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比照过程中。生态学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前提,同时,由于两个学科关心的主题同是“人类

    2004年10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李渡

    <正>自秦汉确立皇帝制度后,皇权遂不断加强,至明、清而跻干顶峰。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要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全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或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或将其割裂分散,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在中枢权力运作过程中出现非程序化权力常常压制程序化权力,权力运作缺乏恒定性等特点。

    2004年10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实质的认识

    刘雪莲

    <正>国家主权学说是对君权神授学说的否定。主权的概念源于西方,这种主权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维护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进入20世纪,随着国际社会联系的加强,学者们开始把眼光放在国家主权同国际法、国际组织的效能的关系上,探讨为了稳定的国际秩序,是否要限制国家主权的问题。在西方,曾经几次掀起限制和否定国家主权的思潮,有的学者主张建立世界政府来抑制国家主权,有的学者则主张通过国际合作来取消主权。实际上,限制和否定国家主权的主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而提出

    2004年10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

    尤西林

    <正>在审美时尚与社会阶级关系研究史上,社会地位衍生审美时尚是最为悠久的模式——财富赢得了荣耀,个人受尊敬的程度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有关。为了让别人对自己的财富留下印象,财富就必须以金钱力量的形式显赫地展示出来,它要求个体参与夸示性的(浪费的)消费。时尚不是社会地位的来源而只是社会地位的表现。人类文化思想史所表明的相反方向却是:“文化”必先已含有超越特定阶级的全社会公共价值,而后才可能成为阶级争夺的对象。在这类现象

    2004年10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

    郭艳

    <正>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并不平静,许多尚未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后发展国家,在融入全球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去中心化”的挑战,国家认同出现重大危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认同”是社会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我者:与“他者”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即认为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无论是对具有情感的个人,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我者”与“他者”区别开来。

    2004年10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

    徐祥民

    <正>人类用来应对环境危机的环境立法已度过几十个年头,可是,直到今天,被一些学者理解为环境法基础的环境权却迟迟没有取得被人们公认的身份。人权是需要的产物,出自于人类的自我设计,这种设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推动的结果。源自18世纪后期的人权,其发展现已经过了初创期、发展期和升华期,三个时期的核心人权分别是自由权、生存权和环境权。自由权的创立者是平民,“自由”是他们借以反抗封建贵族特权的

    2004年10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李景源

    <正>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在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标准起到了总的方法论作用。生产力标准是我们党在政治路线上拨乱反正、实现工作中心转移的思想武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原理当作“唯生产力论”来批判,把邓小平关于加速发展生产力的号召看作是“翻案复辟的政治纲领”,用阶级斗争压制经济建设,把党的

    2004年10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21世纪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孙德刚

    <正>尽管波多黎各、关岛和一些零星的岛屿附属于美国,但是殖民主义从来没有成为美国的帝国形式。美国人曾称,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相比,这是一个“伟大的例外”,是美国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也使美国成为“自由世界”当之无愧的军事和政治领袖。但是从1966年美国爆发的大规模群众反战运动,到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一系列事件说明,“帝国主义”这一术语在美国与在西欧获得了同样程度的普遍实用性。美国乃至世界各种团体和个人认为,美

    2004年10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京沪穗三地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

    2004年10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