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中;
<正>当前,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全球约有130个国家计划在21世纪中叶达成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充分考量国内外环境和全面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断,攸关中华民族的根本福祉与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中国是一个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能源效率偏低、油气供应风险偏高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大国,碳达峰、
2022年01期 No.7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张中祥;
<正>《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历史上第一个普遍适用的全球性治理体系,要求所有的缔约方都必须提出国家自主贡献,以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根据英国能源与气候信息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37个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其中124个国家设定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根据气候行动追踪的数据,这些国家覆盖了全球7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示了全球改善气候变化的雄心。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2022年01期 No.73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 周冯琦;尚勇敏;
<正>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均提出以绿色和创新为代表的发展转型举措:欧盟发布《欧洲绿色协议》;美国拜登政府积极推进绿色新政;中国也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中和目标以及绿色转型需要传导落实到具体空间单元。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量,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2020年,我国城市承载了全国63.9%的人口,产生了70%以上的碳排放,
2022年01期 No.7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张锐;相均泳;
<正>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截至2021年4月,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欧盟在内的120多个国家或组织已经宣布或计划确立"碳中和"目标。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变革,"碳中和"势必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在人类世这一背景下探讨"碳中和"及其地缘政治影响,并尝试回答"碳中和"行动如何重构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形态出现哪些显著变化,中国、美国、
2022年01期 No.7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 陈远星;陈明明;
<正>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指基于特定政治哲学和理念,为实现特定的社会政治目标,有意识地把这种政治哲学和理念融入政府的构建和施政过程中,形成在权力、职能和规模上受到宪法和法律严格约束和限制的一种政府制度和政府类型。与此相对应,存在着另外一种类型的政府,即有效政府(effective government),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行为逻辑和内在约束都和前者迥然有别。虽然同样有着任何政府都会面临的物质客观条件和财政资源的限制,但是它守持或接受的是另外一种政治哲学和理念,
2022年01期 No.73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 赵鼎新;
<正>中美关系正在恶化是事实,对此的解读产生了不少理论,比较常见的大致可分为四类:基于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原则的修昔底德陷阱论;基于"中美经济互补性在变小,美国在中美经济往来中的收益不断递减"这一判断的萨缪尔森陷阱论;从中美文化、政治体制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一事实出发得出的各类冲突理论;基于美国实力明显下降,中国实力迅速上升,双方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而导致冲突加剧这一判断的美国衰败论。这些理论背后都有相应的因果关系推论,
2022年01期 No.7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 王高阳;
<正>与战争/和平或冲突/合作不同,和解(reconciliation)是国家间关系中一种典型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国家间互动形式。人们经常容易把和解与和平相混淆,事实上,它与和平是有显著区别的。其一,和解发生在那些有严重历史恩怨的"宿敌"或"世仇"国家之间,如存在长期的战争或者殖民经历,并非指所有曾经发生一般对抗或短暂冲突的国家重新站在一起。其二,和平可以仅仅靠利益来实现,而和解却不能。和解不单单是赔款、
2022年01期 No.7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 江河;
<正>国家意志协调构成国际法的效力渊源。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推动了国际法主体的量变和质变。全球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这使国际法逐渐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意志,但霸权使国际发展法陷入国际政治的泥潭。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身份上面临两难的境地。在国际社会日益组织化的趋势下,准确界定"发展中国家",揭示国际组织的运作中这种政治身份的法律意涵,有利于中国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履行其大国责任,有效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国家权益。
2022年01期 No.7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陈甬军;胡德宝;
<正>引言"大数据"这一概念,于2005年首次由Roger Mougalas提出。"大数据"是和传统随机抽样相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是指能够对大量、类型丰富、高流转性数据库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借助"大数据"完全数字化的处理模式,企业能够实现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增长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成熟,
2022年01期 No.7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高鸣;魏佳朔;
<正>引言2020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6.69亿吨,连续6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早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但中国对内仍面临着"吃得好""吃得放心"的粮食与食物消费新需求,对外仍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加快实现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的转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2022年01期 No.7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叶菁菁;周骁遥;陈实;
<正>引言基础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推动应用转化的总机关。世界主要强国与地区都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在知识传播链中所发挥的引擎作用,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需求层面。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已由2002年的8.8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45.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6%,但其投入强度仍低于发达国家,并呈现出对下游产业发展支撑薄弱的问题。
2022年01期 No.7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文军;刘雨航;
<正>工业革命后,全球社会在一百多年间就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变,堪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形态的快速更替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集中涌现,并对现代科学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不断出现的同时,传统的真理也在被不断颠覆,知识的确定性被打破,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所有科学乃至人的生存状态都建立在流沙之上。"不确定性"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
2022年01期 No.7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 李建伟;王伟进;
<正>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就此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地方进行了多样实践探索,学者进行了多方面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各方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认识千差万别,实务界在推进工作中也多有困惑,亟须从政策层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缘起、内涵、目标及路径进行系统探究和厘清,以更好凝聚共识、促进行动、达成目标。
2022年01期 No.73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陆杰华;岑欣仪;
<正>研究背景早在十年前,白领间兴起一种"逃离北上广深"的思潮,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移居到其他二、三线城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部分原因在于生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较其他城市有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随时间的推移,逃离北上广深的现象并没有消退的迹象,反而还有所加剧。
2022年01期 No.7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 毛丹;王敬雅;陈佳俊;
<正>"饭圈"现象"饭圈"十分醒目地集两极化社会形象于一身。一方面,"饭圈"经常有狂热的非常规行为,被视为"不良粉丝文化",时不时引发社会质疑,引起监管部门和中央媒体的关注与严肃批评。另一方面,"饭圈"有时又表现出社会乐见的"正能量",一度获得赞扬。"饭圈"组织慈善公益活动、参与抗击新冠疫情等行动,具有相当的社会接受度,而且还获得了央视和《人民日报》的热情表扬。"饭圈"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矛盾的社会形象?
2022年01期 No.7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 杨帆;
<正>法社会学能够处理并解决规范性问题吗?这一直是中外法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它也关涉到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语境下如何定义法理学学科的功能。本文将首先从"事实与规范的二元对立"这一命题入手,在概念上澄清二者关系。继而从两方面探讨法社会学解决规范性问题的进路,一是作为经验研究的法社会学与规范性命题之间的关系,另一是探讨理论面向的法社会学本身的"规范属性"。最后,本文将回到中国法理学的功能性定位问题,以法社会学在中国法理学中的角色为中心展开阐发。
2022年01期 No.7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 陈楚风;
<正>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具有可限制性,基本权利限制涉及限制的形式要件问题。公法学上颇具影响力的法律保留理论认为,对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通过法律进行或以法律为根据。不少学者即主张对中国宪法上基本权利的限制应实行法律保留。然而,现行宪法中并无概括性的基本权利法律保留规定,仅个别地针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剥夺、人身自由、住宅权、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等基本权利事项规定了法律保留;言论、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自由,人格尊严,科研文化活动自由等多项基本权利,
2022年01期 No.7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 李雨峰;马玄;
<正>引言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社会。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面貌。目前,学界关于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保护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侧重的是权利人的利益。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给目前的矫正式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带来了力所不逮的问题。
2022年01期 No.73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曾晶;
<正>"二选一"行为在我国尚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仅是对互联网平台要求其内部经营者必须按照平台意愿而不得自主随意选择交易对象所形成的一种固定、限定或排他交易关系之直观描述。其根本目的是排除、限制或剥夺其他竞争性平台与平台内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机会。就我国《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而言,互联网平台"二选一"行为均属于其规制对象,由于该三法对该行为的定性与规制侧重点各不相同,同时各相关法律条文之间也存在体系上的冲突与操作上的不协调,以致其均不能完整、
2022年01期 No.7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蒋悟真;阳雨璇;
<正>科学研究作为"没有止境的前沿",是知识生产的基本方式。在"后学院时代",科研同个人利益、职业前景以及社会地位相连,俨然成为韦伯描述的"学术职业"。然而,随之而来的科研不端事件,加之科研活动专业化、复杂性的攀升,使得传统的科学共同体内部纠错机制式微。由此,在政府财政成为科研活动主要物质支撑的背景下,从传统的科学界内部治理转向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选择。在政府与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
2022年01期 No.7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张学智;
<正>一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另一种形态。它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它不是对于知识的确证,也不是对于像上帝那样的超验本体的论证。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眼里,它不是哲学,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这代表了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但中国哲学是哲学,而且是内容精深丰富、形式生动多样、
2022年01期 No.7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李佃来;
<正>现代性批判是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主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直接命定为政治哲学未必是恰当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挖掘、开显出政治哲学的思想意蕴,或者至少是从中挖掘、开显出理解政治哲学的广博视角和理论资源。这一挖掘、开显政治哲学的工作,不管是对于进一步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研究,还是对于全面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1期 No.73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聂锦芳;
<正>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40余年时光、几乎倾尽全部心力撰写的一部著述,而且在其生前也没有全部完成并定稿。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观察和把握资本时代的社会状况及其变迁、探索超越资本的未来出路的工作具有极大的难度,甚至对于人的思维能力来说,构成一种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还必须建构一个既与资本社会相关但又不能机械复制和简单描摹,而是与其复杂性相对照、相匹配,同时又具有独立、自洽的框架和逻辑的理论大厦,进而完成对资本本质的揭示和命运的透析,
2022年01期 No.7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 张东锋;
<正>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然辩证法也逐渐为中国人所熟识,从恩格斯的"一本书"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自然辩证法中国化与汉语化的百年历程,对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进步和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深深地嵌入当代中国的知识网络结构之中,构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方面意识形态话语上的重要区别之一。
2022年01期 No.7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葛剑雄;
<正>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长江,都孕育过伟大的文明,都是今天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不过,虽然说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条河流必定会孕育出一种文明,更不意味着河流越长、水量越大、流域越大所孕育出的文明就越伟大。那么,河流与人类文明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河流究竟是怎样孕育某一种文明的呢?
2022年01期 No.73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赵世超;
<正>本文拟通过对古代统治思想的梳理,以展示我国从"主民"走向民主的历程。从"巫主民"到"天主民"全世界都盛行过巫术文化,中国也不例外。颛顼"绝地天通",意义在于完成了对施巫权的垄断。五帝时代属于施巫权统一、统治中心出现的文明初曙期。他们"相与争矣,递兴递废,
2022年01期 No.73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方维规;
<正>概念史研究在德国比在其他国家早而深入,并被视为历史语义学的重要范式之一。概念史在德国的特殊发展,导致两项大型概念史辞书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问世,即十多年之后陆续出版的13卷《哲学历史辞典》和8卷《历史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语言历史辞典》。继《历史基本概念》的开创性课题之后,另一个德国概念史工程、已出21册的《法国政治/社会基本概念工具书(1680—1820)》,将概念史方法运用于另一个欧洲国家。此乃著名的概念史三大巨著,而史学概念史成果《历史基本概念》实为标杆之作,
2022年01期 No.73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魏孝稷;
<正>西方汉学的"帝国史"范式"帝国"范畴的原型来源于西方历史。在西方语境中,"帝国"最常用的一种定义具备三个基本属性。其一,一个民族或国家通过暴力手段对其他民族或国家进行征服和殖民统治;征服者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文化歧视;"帝国"包含了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实践、制度和意识形态。其二,皇帝统治的国家,
2022年01期 No.73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蒋承勇;
<正>"写实"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质之一,所以,作为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常常又被称作"写实主义"。"写实"也是人类文学艺术的一个普泛化特征,不仅仅属于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更不仅仅属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即使是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无写实性成分。但是,对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言,"写实"乃其基本的或根本性特质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写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以及稍后的"再现说";
2022年01期 No.73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高奋;万安迪;
<正>性别与跨性别理论是当代西方批评理论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创新性、前沿性三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融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聚焦社会性别(gender)、跨社会性别(transgender)两个核心概念,重点关注并力图解决不同性别的政治平等、社会身份、文化建构、性取向等多个现实问题。其次,它是一种颇具创新性的理论,其建构旨在解决女性主义理论的瓶颈问题。最后,它代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前沿思想,从本质上
2022年01期 No.73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高文婧;
<正>迷宫(Labyrinth)与文学的渊源悠久且深厚。建筑形态的迂回多歧与神话传说的丰厚语义,共同成就了迷宫历久弥新的文学表述能力。20世纪以降,作为人类命运同义词的"迷宫"在文学领域受到空前青睐,并实现了从神话故事素材与地志性文本意象到叙事话语策略的功能延展。从"文本中的迷宫"(labyrinth in the text)到"迷宫文本"(text as a labyrinth),迷宫的自涉性(selfˉreferential)价值逐渐超越了既有的神话性(mythic)与模仿性(mimetic)价值。对于"迷宫文本"的认识同时指向两个层次:
2022年01期 No.7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朱恬骅;
<正>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发表于1950年,它标志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正式诞生。70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发展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张,文学与人工智能的关联不仅指涉性地显现在科幻的叙事之中,也贯穿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观念更新的整个过程。从1952年斯特雷奇(Christopher Strachey)的"情书"程序开始,人工智能技术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均不同程度地参与、渗透到诗歌、小说等多种体裁的文本生成中。在宽泛的意义上,
2022年01期 No.7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