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雷声;
<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构建,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构建的整体思维,以及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希冀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及教学实践做些基础性工作。
2025年04期 No.11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 韩喜平;刘峻宗;
<正>哲学社会科学是衡量人类整体生存在宇宙时空中意义和指引国家文明进步道路的重要工具,它探索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未来和路径,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上层建筑深刻体现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性特征,其精神内核、叙事方式、逻辑构成随时代不断发生转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叙事方式的历史发展,可以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我们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叙事方式的历史变革中总结经验,形成符合时代需要和发展规律的新叙事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理论贡献。
2025年04期 No.112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王利明;
<正>所谓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指植根于中国本土法治实践、内生于中国传统民法文化、回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借鉴比较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民法典》颁布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这就为新时代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
2025年04期 No.112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 陈云松;
<正>中国社会学人对“身土张力”及其风险始终保持警惕。实际上,从20世纪20年代始,吴文藻、费孝通等前辈学人就开启了社会学本土化的积极探索。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费孝通、陆学艺、郑杭生、李培林等一批学者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行了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的提炼与熔铸。近年来,学术界进一步围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进行了多番热烈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当我们讨论本土化、中国化等关键议题时,思考的起点往往基于中西二元对立的背景,即把“身土张力”理解为中国知
2025年04期 No.112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 裴长洪;
<正>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者来说责无旁贷。怎样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坚持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承发展,深刻认识“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是一个重大和原则问题。首先,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我们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坚持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引。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底色,它的包容性、和平性和创新性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走向未来的必然逻辑。
2025年04期 No.112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 夏倩芳;
<正>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术场域,何为学术自主性和学术自主性何为,并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的认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学者们知识活动的方式和知识产品的品格,关系到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学术社群能够以何种知识准备、何种知识立场、何种思想境况,展开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方向性问题的建构性探索,关系到知识活动的总体目标和终极关怀。
2025年04期 No.112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