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

  • 生产关系视角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陈宗胜;马锦山;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2022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这标志着我国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开始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生产关系视角下统一市场建设的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一直全面推进建立和发展统一市场规则,推进各地区、各层次的市场从萌芽、发展、成熟到逐步完善统一,并形成了一些值得肯定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为重点,为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了制度基础;

    2025年08期 No.116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 数字经济发展、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与异地分类投资

    孙伟增;司璐;吕越;

    <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当前,国内以劳动和资本为主的要素市场仍面临较严重的分割。鉴于资本跨地区流动在优化地区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资本自由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地进行异地投资分类引导,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对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进一步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长距离信息传递的成本不再受到地理距离的约束,由此引发了对于数字时代“距离已死”与“扁平世界”的广泛讨论。大量资源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新的空间配置方式,使商业模式产生新的变革,资本空间流动特征发生了重要转变。

    2025年08期 No.116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后发地区现代化的困境和出路

    洪银兴;李文辉;

    <正>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显著,各地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地域间的显著差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在所有地区同步实现,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瓶颈和短板在后发地区,如何实现后发地区的现代化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顶层谋划和全面部署,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破除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对后发地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后发地区需有针对性地增强自身在统一大市场中获取要素的能力。

    2025年08期 No.116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建构技术与数据一体化大市场政府何以有为

    欧阳火亮;隆云滔;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市场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发力,技术与数据一体化大市场从无到有再到繁荣发展,难以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建立起有效的成熟市场机制,政府在建构技术与数据一体化大市场中何以有为成为极其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技术与数据一体化大市场的丰裕经济学特征及其建设中的政府角色(一)数据要素特征首先,数据要素的传统性特征。第一,虚拟性,即其不需要依赖其他生产和分配要素的存在。第二,技术依赖性,即数据需要技术的支撑且由技术加工之后才能进入市场交易,技术与数据是一个一体化发展的市场。第三,渗透性,即数据要素对其他生产和分配要素具有非常强的渗透性,对社会生产、生活及各行业的影响力强。

    2025年08期 No.116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流通网络布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于供需双重视角

    茹慧超;邓峰;

    <正>流通作为联结供给和需求两端的纽带,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流通网络建设通过加强物流链各环节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多样化分工和产业协同、优化供需匹配对接,逐渐成为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抓手。2015年5月,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布局规划》),对流通节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政策部署。《布局规划》指出,国家流通节点城市是全国流通网络发展的中心支点和关键增长极,承担着辐射地区商贸流通发展的职责。合理确定并加快培育流通节点城市,对于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流通节点城市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所塑造的城市流通网络究竟能否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若是,其潜在的复杂作用机制是什么?在新发展格局下,回答好上述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框架与经验分析。

    2025年08期 No.116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哲学

  • 智能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动力

    孙伟平;

    <正>作为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高新技术,人工智能正以其特有的“智能技术范式”引导、变革和塑造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创造新动力、新模式和新业态;正在推动产业结构加速转型、重构,前所未有地提升生产效率,展现出“第一生产力”的强劲态势。在人工智能加速进化的背景下,建基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顽固性和滞后性,日益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智能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关系的矛盾渗透至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导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也愈发不相适应。社会基本矛盾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智能生产力和智能社会发展的桎梏。运用唯物史观审视和反思智能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既是分析、把握社会智能化和智能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掘社会发展动力、建设美好社会的现实需要。智能生产力的发展与智能社会的塑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划分社会形态的不同标准和方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生产力为基础、以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为依据划分“经济社会形态”。

    2025年08期 No.116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从先验逻辑到思辨逻辑:哲学逻辑的演进及当代意义

    孙利天;李威;

    <正>逻辑学即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是西方哲学贡献给人类的文明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西方文明的思想基石。自亚里士多德创建形式逻辑以来,在近两千年的时间内逻辑学没有大的发展和变化;自培根为适应新兴自然科学的需要而提出归纳逻辑的《新工具》,再到康德的先验逻辑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或辩证逻辑,一种区别于形式逻辑的内涵逻辑或哲学逻辑,成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真理,并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方法迅速发展、形式逻辑和数学的自明性成为主导逻辑的今天,作为哲学逻辑的先验逻辑和思辨逻辑并没有终结,仍有其认识论的和真理的价值。先验的发现: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多重意义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经验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众多的科学发现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标志,那么区别于经验科学的哲学是否也有类似科学发现的哲学发现呢?

    2025年08期 No.116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 应用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客体与道德主体

    甘绍平;

    <正>与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相比,应用伦理学属于出场最晚的伦理学类别。它是现代化运动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应用伦理学反映同时也深化了现代伦理学运作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看,或者从道德行为的作用对象或服务客体来看,现代社会更重视个体的地位,权利、自由、尊严、隐私都是以个体为承载单位,故道德以个体为价值归宿,以维护个体利益、固有权利为存在目的。尊重和维护个体尊严与自由自主的权益,不仅构成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石,而且也为个体、团体以及整体行为在一个现代社会确立了根本性的方位导向与理念遵循。二是从道德功能的角度来看,或者从道德行为的执行者或作用主体来看,现代社会更重视整体与机制的力量。在现代社会,道德要求的实现不能指望个体行为的动机与单独的活动,而是要依靠社会中不同层级的集体例如企业、组织、机构、国家乃至国家联盟这样一些具有力度的整体性的行为主体的有效作为。

    2025年08期 No.116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下载本期数据